春,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ㄉㄨㄛˋ)軌量(ㄌㄧㄤˊ)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蒐、夏苗、秋獮(ㄒㄧㄢˇ)、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ㄕㄨˇ)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齒牙、骨角(ㄐㄩㄝˊ)、鳥羽,不登於器,則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皁(ㄗㄠˋ)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將略地焉。」遂往。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書曰:「公矢魚于棠。」非禮也,且言遠地也。
春天,魯隱公將往棠觀看捕魚。臧僖伯勸阻道:「凡是一種東西,不能夠用來演習大事,它的材料不能夠作器用,那麼,國君就不要去理會它。國君所要做的事情是引導百姓走上正軌,善於擇取材料。所以演習大事來衡量器用眾物是否合於法度就叫做『軌』;擇取材料來顯示器的文采就叫做『物』;不軌不物就是亂政。亂政屢行,國家就要衰敗。所以蒐、夏苗、秋獮、冬狩這些帶有演習武事的田獵活動,都是在農閒時進行。過了三年,還要出兵演習,並藉此來操練武功。整隊歸來,到宗廟祭祖宴飲,數點軍用器械和所獵獲的禽獸。在演習中顯示車服旌旗的文采,表明貴賤等級,分別等第行列,依少長順序前進或後撤,這都是演習上下的威儀阿。鳥獸的肉,不能放入祭器做祭品的,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能做禮器的裝飾的,那國君就不必親自射獵。這是古時候的制度阿。至於山林河湖的物產,把它們取來做日用品,那是皁隸的事,臣下的職責,不是國君所應參與的。」隱公回答說:「我將巡視邊境呢。」於是動身前往。史書上說:「隱功陳設魚具在棠的地方。」這是批評隱公舉動不合禮,並且說明棠是很遠的地方。
如:往。
魚:同漁,捕魚。
講:演習。
大事:古代指祭祀和軍事。
材:材料。
舉:行動。不舉指不要管他。
軌物:指法度。
度:衡量。
采:華美的裝飾。
蒐:搜索。春季打獵,擇取不孕的禽獸。
苗:夏季打獵,為苗除害。
獮:殺。秋季打獵,順秋天肅殺之氣。
狩:圍守。冬季打獵,見禽獸即獵獲,不再擇取。
振旅:整頓軍隊。
俎:古時祭祀用以載牲(豬、牛、羊)的禮器。
皁隸:服賤役的人。
書:指《春秋》。
矢:陳列,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