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technology of aniseed shikimic acid(專利)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technology of aniseed shikimic acid

Patent Number(s): CN100999461-A
Inventor(s): MIN Y, LIU W, YANG J
Patent Assignee(s) and Codes(s):HONGHE INST (HONG-Non-standard)
Derwent Primary Accession Number: 2008-A50137 [04]
Abstract: NOVELTY - The invention claims an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technology of aniseed shikimic acid. Its main steps are to degrease the dry crashed aniseed at 40~45 centigrade, 25~35 MPa through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to get edible flavor; leaching extract by heating and refluxing at 50~60 centigrade through carbinol after degreasing; extracting at 50~55 centigrade through ethyl acetate and then filtering and separating ethyl acetate to get solid extract; adding carbinol at 50~60 centigrade, heating and churning up until extract dissolves and then filtering, placing the filtered liquid still and cooling to get crystal-the coarse shikimic acid; dissolving the coarse shikimic acid at 45~50 centigrade through mixed solvent of chloroform and carbinol, placing naturally, cooling crystal and then purifying to get purified product, whose purity is larger than 95%. The invention adopts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to degrease, so that the aniseed oil can be used as flavor and can be eaten directly, it has no harm to human body. This technology improves the use of aniseed, improves degreasing efficiency and reduces the effect of liposoluble ingredients to the later operation so that it improves the recovery rate.
Show Documen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 A61K-036/185; A61K-036/57; A61K-131/00; C07C-051/42; C07C-062/00; C07C-062/04
Derwent Class Code(s): B04 ; B05
Derwent Manual Code(s): B04-A08C2; B04-B01C1; B10-C04A; B11-B03
Patent Details:
Patent Number
Publ. Date
Main IPC
Week
Page Count
Language
CN100999461-A
18 Jul 2007
C07C-051/42
200804


Application Details:
CN100999461-A
CN10065617
13 Jan 2007
Priority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and Date:
CN10065617
13 Jan 2007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膠原蛋白

膠原蛋白是人體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蛋白質,主要存在於結締組織中。它具有很強的伸張能力,是韌帶肌鍵的主要成份,膠原蛋白還是細胞外基質的主要組成成分。它使皮膚保持彈性,而膠原蛋白的老化,則使皮膚出現皺紋。膠原蛋白亦是眼睛角膜的主要成份,但以結晶形式組成。
構成膠原的肽鏈,其胺基酸序列非常有特色。首先,它富含甘氨酸脯氨酸殘基,前者的含量達到總胺基酸殘基的1/3後者則接近1/4;其次,序列中含有不由DNA鹼基三聯密碼子編碼的羥賴氨酸羥脯氨酸,這兩種胺基酸是在蛋白質一級結構序列形成之後由特定的作用於序列中的賴氨酸和脯氨酸形成的;最後,它的序列中只含有很少的酪氨酸殘基;並且不含有色氨酸半胱氨酸殘基。膠原蛋白一級結構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胺基酸的排列。這些胺基酸一般以-甘氨酸-脯氨酸-羥脯氨酸-三聯交替出現的順序排列。只有很少的蛋白質有這樣規則的胺基酸排列。
在空間結構上,膠原蛋白顯示出特殊的三股螺旋纏繞的結構,三條相互獨立的膠原蛋白肽鏈依靠甘氨酸之間形成的氫鍵維繫三股螺旋相互纏繞的結構。膠原蛋白肽鏈的三股螺旋結構不同於普通的α螺旋結構,它的螺距更大,但每一圈螺旋所包含的胺基酸殘基數卻很小,僅為3.3個,因此膠原蛋白的三股螺旋顯得細而長,螺旋中間的空間很小,僅能容納一個原子,只有甘氨酸能夠勝任這個位置。另外脯氨酸所特有的肽平面夾角也是形成這種特殊螺旋結構的必須因素。這也是膠原蛋白肽鏈中-甘氨酸-脯氨酸-羥脯氨酸-三聯序列交替出現的原因。膠原蛋白這種特殊的三股螺旋結構保證了它的機械強度。這種三股螺旋被稱為原膠原
若干個原膠原橫向堆積,序列中所含有的羥賴氨酸和羥脯氨酸側鏈在酶作用下氧化生成,相互之前發生羥醛縮合反應形成原膠原之間的共價連結,這種結構被稱為膠原微纖維。許多膠原微纖維橫向堆積,以相同的方式通過共價鍵連結,形成膠原纖維。膠原纖維是膠原蛋白行使生理作用的基本形態,在生物體內膠原纖維交織成富有機械強度合彈性的網狀結構成為結締組織最基本的組成成分。
目前膠原蛋白是非常受到歡迎的保健美容品,使用範圍以整型醫學、營養輔助品、保養品為三大主流,也就是以注射、口服、擦拭為應用。
而其中以注射效果最好但價格昂貴,擦拭則因分子量太大而無法吸收,因此目前較為熱門的是水解過的口服膠原蛋白,不但價格適中且效果好,市面上知名的有台鹽珍寶三旺芳珂金牌白蘭氏,注射的則有雙美等廠商。
事實上口服的膠原蛋白會受到胃酸破壞,無法吸收,所以口服的膠原蛋白其實對於皮膚的幫助不大,想要皮膚能夠產生膠原蛋白的話,就必須要刺激皮膚表面,讓身體自行生成膠原蛋白,才會有效,目前來說,塗抹左旋C是副作用最小的方式。
但也有說法指出膠原蛋白是品質較差的蛋白質來源,因為它們沒有全部的必需胺基酸-也就是說它們並不是完全蛋白質(complete protein)。業者聲稱口服膠原蛋白食品能達到改善皮膚、指甲或關節的美容保健功效,但是這個說法並沒有得到任何主流研究結果的支持。通常這些部位有問題的人,比較有可能是因為其他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因為飲食中缺乏蛋白質的關係。就算是因為缺乏蛋白質的緣故,蛋白質也能夠由其他較佳的食物來源獲得。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6%A0%E5%8E%9F%E8%9B%8B%E7%99%BD

冷壓油

揭開冷壓油的神秘面紗www.sesameoil.com.tw
揭開冷壓油的神秘面紗元福麻油廠www.sesameoil.com.tw隨著健康概念的興起,近來各種食材也吹起養生風,平日與大家息息相關的食用油也不例外,因此,”冷壓油”成了時髦的火紅商品,然而, 究竟何謂冷壓油?有何益處?有何差別? 相信這是許多人心中共同的疑問 本文將針對此議題深入探討之。傳統的煉油術不外乎以下五種方式:
一. 南方壓榨法(中國傳統製油法)流程: 篩選清洗→烘焙翻炒→磨碎 →壓榨 → 靜置 → 第一次過濾 → 精密過濾 → 靜置沈澱 → 裝瓶1. 篩選清洗:去除砂土、塵埃、枝葉…等雜質異物。2. 烘焙翻炒:蒸發原料含的水份,以烘焙產生油品特有香味。3. 磨碎:破壞原料細胞膜,以促進提油之製程。4. 壓榨:利用自動化機械壓榨油脂。5. 靜置沈澱:放置於沉澱桶中使雜質沉澱。6. 過濾:去除油中之殘餘雜質,使油品純粹。 7. 7. 裝瓶 : 裝入消毒後之瓶子。二. 北方水洗法(中國傳統製油法)生產方式是原料經過烘培、磨醬、用熱水均勻快速攪拌後,置於鍋中旋動讓油浮出表面,取油靜置,再過濾而成。其原理是利用油和水的不同比重 ,水被原料中的親水物質吸收而取代出油,油浮在表面,相當於油經過了“水洗”過程而去掉了雜質和異味,整個過程稱之為水洗法。三. 溶劑法油是利用溶劑將油萃取出來,再將溶劑蒸發,剩下油的部份,這樣的產率就比傳統用擠壓的方式還高。但是某些維生素可能會因蒸發時的加熱而破壞。四. 連續式螺旋壓榨法使用連續式螺旋壓榨的時期比水壓式晚,典型的連續螺旋壓榨須具備兩個條件,1.需有充足的原料貯量以供應機械持續操作,避免提油中斷。2.需先除去原料中的雜質、砂粒,避免影響油脂品質與油粕成份,並減少機械摩擦損耗。一般螺旋壓榨的原料處理,可分為去皮殼與保留皮殼兩種,螺旋壓榨前須先將油籽原料翻動或捏碎果實,以便打破其均勻而堅實的細胞壁,增加提油效率,更使原料蒸煮均勻以提高油脂品質。五.水壓式壓榨法本法通常應用在批式壓榨,是最古老的提油方式之一,其原理是利用水之壓力搾出原料中之油脂。水壓式壓榨可分為開放式與密閉式兩種,兩種方式之區別在於開放式僅需將含油原料裹固在壓榨布袋內即可,而密閉式則除布袋裹固原料外,還加一成密閉箱。開放式又分板式與箱式兩種,板式壓榨法是將裹有原料之布袋至於板面之間,而在其板面上加上凸起之皺摺紋路或鋪上一層毛墊以便於油之流動與排出。箱式壓榨乃將原料直接放入其長方形的箱式壓榨盒中,免去了濾袋包裹原料的麻煩(其盒子底部之表面是以摺狀多孔之格架形式組成,而上層板面則呈角形,板面由上往下壓,搾出之油流到底部,在排出收集。密閉式壓榨使用具有多孔之鋼製容器,將原料裝載固定在裡面,因此節省許多使用濾布壓榨的麻煩,此外,就使用之壓力而言,密閉式比開放式高,亦即密閉式壓榨可以得到較高的榨油率。
而所謂的冷壓法 即是採取第一種技術-壓榨法,在”烘焙翻炒”這個步驟,有低溫、中溫與高溫三種,一般製油廠會憑藉其經驗,來決定烘炒的溫度與時間。 而所謂的冷壓,是以小火焙炒,經過磨碎,低溫壓榨萃取油、過濾、靜置、再過濾後充填包,過程其實與傳統方式大同小異,只是溫度控制的較低而已,所以,有標榜冷壓的油,就是在強調其富含維生素,而且沒有溶劑殘留的疑慮。
附錄 【麻油相關文獻】 胡麻油,即芝麻油。漢使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胡麻自古常用為滋補、補肝腎、補肺、潤五臟,堅筋骨、 添精髓、明耳目、烏髭髮,逐風濕氣。民間世俗最常用於坐月子,產婦滋養, 食補首選「麻油雞」。對於產後諸虛提供熱量來源,驅風(產婦生產時,氣血大量流失,血虛氣虛最易 招風)益肝,養血益精, 益氣力、潤燥、通便、潤腸、堅筋骨。胡麻油熬膏外敷,能滋養、潤滑表皮細胞、涼血、解毒、療瘡、生肌止痛。 【苦茶油相關文獻】 苦茶油含有豐富之蛋白質、 維生素A、E等,其營養價值及對高溫的安定性均優與於黃豆油,甚至可與橄欖油相媲美。苦茶油更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最豐富之食用油,不僅對降低血中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很大的功效,根據研究顯示,其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主要由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組成,加熱時不易產生油煙,具相當的穩定,性質接近橄欖油。另苦茶油含有豐富的山茶柑素,可潤肺、清肝解毒、整腸健胃等營養價值高,為一健康之高級食用油。根據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Helicobacter pylori)會引起胃潰瘍、消化不良及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性疾病,而高達85%~90%之潰瘍疾病都與幽門螺旋桿菌之感染有關。國科會專題研究「苦茶油抗菌因素研究(Study on antimicrobial factors of Camellia oil)*」(86年5月),結論是苦茶油及苦茶渣之萃取及純化物對幽門螺旋桿菌具有抗菌作用,證實了傳說中苦茶油對胃疾之紓緩。

綠咖啡豆萃取--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

一項在歐美地區經過長達10年20多萬人數研究統計顯示,每天喝超過七杯咖啡的人比低於二杯的人,罹患第二糖尿病的機會低於50%,且血糖濃度也較低。
綠原酸(chlorlgenic Acid)存在於咖啡豆中,在未經烘培的咖啡豆中含量高達45%以上,而經過烘培的咖啡豆僅存5~10%。
綠原酸的功用
1.阻止小腸吸收 葡萄糖。
2.阻止肝糖酵素釋放葡萄糖進入血液。
3.幫助脂肪燃燒,提供能量給肌肉
4.減少胰島素的需求
以上的功能可以想像,對肥胖者的幫助,能將脂肪組織燃燒掉,因此在調整BMI值有顯著的效果。在臨床試驗中,連續服用六週後,BMI值平均減少6%,肌肉/脂肪比例提升4%。
綠原酸主要存在於綠咖啡豆中,但咖啡所含的咖啡因的成癮性和對身體的危害是不容忽視。經過特殊萃取技術,能使咖啡因的含量低於2%,咖啡豆中所含有毒二萜類(會引發心血管疾病)大幅降低至2PPM以下。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f29801235/article?mid=492&prev=509&next=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