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ㄍㄨㄛˊ),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ㄓˋ)。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鄭武公、莊公相繼為周平王的卿士,平王要把莊公的政權分一半給西虢公,莊公因此埋怨平王。平王說:「沒有這回事。」於是周鄭交換人質。王子狐到鄭國當人質,鄭公子忽到周當人質。
卿士:執政大臣。
貳:二心,指周王分權給虢公。
王崩,周人將畀(ㄅ一ˋ)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ㄨˋ)。
平王死後,周人準備把政權交給西虢公。四月,鄭國大夫祭足率兵割取周溫地的麥子;秋天,又割取了周都城的穀子。自此周鄭交惡。
畀:交給。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一ㄠ)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苟有明信,澗谿沼沚(ㄓˇ)之毛,蘋蘩薀藻之菜,筐筥(ㄐㄩˇ)錡(ㄑㄧˊ)釜之器,潢(ㄏㄨㄤˊ)汙行潦(ㄌㄠˋ)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ㄐㄩㄥˇ)酌,昭忠信也。」
君子說:「信誓如果不是發自心中,交換人質也沒有用。如能彼此瞭解諒解,用禮來約束,雖然沒有人質,又有誰能離間呢?如真有誠信,即使是山澗溪谷池沼沙洲的野草,浮萍蘩草水草水藻之類的野菜,筐筥錡釜的器具,池中路旁的積水,都可祭祀鬼神,可進獻王公。更何況是君子締結兩國的信約,依禮來行事,又哪裏用得著交換人質呢?國風有《采蘩》、《采蘋》兩篇詩,大雅有《行葦》、《泂酌》兩篇詩,這都是在表明忠信的重要啊!」
中:同衷,內心。
明恕:互相體諒。
要:約束。
明信:彼此了解,坦承相待。
澗谿:山中小河。
沼:池塘。
沚:小洲。
毛:野草。
蘋:四葉菜,又稱田字草,即浮萍。
蘩:白蒿。
薀:同蘊,聚集。
菜:野菜。
筐筥:盛物的竹器,方型為筐,圓形為筥。
錡:有三隻腳的釜。
潢汙:停積的死水。
行潦:路邊的積水。
薦:向鬼神進獻物品,特指未用豬牛羊的祭祀。
羞:同饈,美味的食品。這裡作動詞用。
君子:春秋時代,通指統治者和貴族男子。
《采蘩》、《采蘋》:皆為詩經國風召南篇名,敘婦女採野菜供祭祀之用。
《行葦》、《泂酌》:皆為詩經大雅篇名。前者寫祭祀後宴請父兄耆老的詩,歌頌相互間忠誠愛護,和睦相親。後者講用積水也可供祭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