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拾貳、消費者保護法

一、總則
        (一)立法目的:為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國民消費生活安全,提昇國民消費生活品質(1)
        (二)主管機關: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行政院副院長為主任委員)、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應設置消保官,職掌:受理申訴、辦理調解、行使不作為訴訟權(6/39)
        (三)消保法所保護之法益:生命、身體、健康、財產

二、消費者權益
        (一)我國消保法之特色:
               1.商品責任與服務責任合併規定
               2.商品責任之客體包括動產與不動產
               3.引進懲罰性賠償金制度:故意3倍.過失1倍
               4.企業經營者之無過失責任→能證明無過失得減輕(7)
        (二)定型化契約
               1.定義(2):企業經營者為與不特定多數消費者訂立同類契約之用,所提出預先擬定之契約條款。不限於書面
               2.本平等互惠之原則,如有疑義時應為有利於消費者之解釋。(11)
               3.契約審閱期間30日。(11-1)
               4.違反誠信原則,對消費者顯失公平者,無效。(12)
               5.未經記載於定型化契約中而依正常情形顯非消費者所得預見者,該條款不構成契約之內容。(14)
               6.定型化契約條款牴觸個別磋商條款之約定者,其牴觸部分無效。(15)
               7.除去無效部分,契約亦可成立者,該契約之其他部分,仍為有效。(16)
               8.中央主管機關得選擇特定行業,公告規定其定型化契約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之事項。(17)
        (三)特種買賣
               1.種類:郵購買賣、訪問買賣、分期付款買賣 VS 民法:試驗買賣、貨樣買賣、拍賣、分期付價買賣
               2.郵購或訪問買賣之消費者,對所收受之商品不願買受時,得於收受商品後七日內,退回商品或以書面通知企業經營者解除買賣契約,無須說明理由及負擔任何費用或價款。(19)
               3.未經消費者要約而對之郵寄或投遞之商品,消費者不負保管義務。經定相當期限通知取回而逾期未取回或無法通知者或未經通知但在寄送後逾一個月未經消費者表示承諾而仍不取回其商品者,視為拋棄其寄投之商品。(20)
               4.分期付款買賣契約應以書面載明頭期款、與現金交易之差額利率(5%)。(21)
        (四)消費資訊之規範
               1.企業經營者應確保廣告內容之真實,其對消費者所負之義務不得低於廣告之內容。(22)
               2.企業經營者對消費者從事與信用有關之交易時,應於廣告上明示應付所有總費用之年百分率。(22-1)
               3.企業經營者對消費者保證商品或服務之品質時,應主動出具書面保證書。(25)

三、消費者保護團體:以社團法人財團法人為限。(27)

四、消費爭議之處理
        (一)申訴(43):
               1.第一次申訴得向企業經營者(申訴處理期間15日)、消費者保護團體或消費者服務中心或其分中心
                2.第二次申訴得向直轄市、縣 (市) 政府消費者保護官
        (二)申請調解(44/45/45-1/45-3/45-4/45-5/46):
               1.向直轄市或縣 (市) 消費爭議調解委員會(以消費者保護官為主席)申請調解,內容不得公開。
               2.當事人得於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出異議,視為調解不成立。
               3.小額消費爭議,當事人之一方無正當理由不於調解期日到場者,調解委員得審酌情形依到場當事人一造之請求或依職權提出解決方案,並送達於當事人;當事人得於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出異議。
               4.調解成立者應作成調解書
        (四)消費訴訟:
               1.得由消費關係發生地之法院管轄。(47)
               2.消費者保護團體得以自己之名義提起消費者損害賠償訴訟(其標的價額超過新臺幣六十萬元者超過部分免繳裁判費)或不作為訴訟(免繳裁判費)。(49/52/5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