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101初考行政學-新公共行政

㈠新公共行政起遠與其產生背景:

⒈社會因素的影響:

六0年代初期是由甘迺迪總統領導戰後新生代的愛國主義思潮流行的樂觀主義年代,可惜好景不常。由於美國捲入越戰、黑人民權、社會貧富不均等問題,使得青年人和弱勢團體對於中老年人所主宰的社會機制如家庭、教會、傳媒、大學、政府等逐漸失去信任,而大學校園就成了重大事件的辯論中心,使學者無法置身事外。

⒉學術斷層的影響:

瓦爾多〔D. Waldo〕時在雪城大學麥斯威爾學院任教,他發現當時的公共行政研究也出現「代溝」的現象:

⑴許多公共行政的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參加學者皆在四、五十歲以上,幾乎沒有年輕學者,那麼美國的公共行政的未來在那裡?

⑵在他編輯美國《公共行政評論》〔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時,有一期關於文官制度和高等教育的專輯中,許多文章都是年紀較大的學者自說自話,並未觸及問題核心,且亦無年輕學者的看法。

⒊由於傳統公共行政學者或主流行政學者對於公共行政的研究一直與科學的知識、企業管理有密切的關係,並不重視倫理研究,且僅著重於組織內部環境的探討,忽略現實社會環境問題的關注,更甚少與民主政治理論產生有機聯結,因此,1968 年33 位公共行政學者在瓦爾多〔D. Waldo〕號召下於美國紐約州雪城大學的明諾布魯克會議中心進行會議,主張公共行政研究應探討公共行政所面臨的問題及其未來可能發展趨勢,強調理論研究應與政府運作實務密切關聯,包括政府改革或行政革新等,並重視倫理價值分析強化民主、公道、參與、人文等主張內涵。討論公共行政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應發展的方向。

⒋研討成果於會後由馬林尼主編成專書:

《趨向新公共行政:明諾布魯克觀點》,於1971年出版。由於他們許多觀點有別於主流行政學〔行為科學〕及傳統行政學,故自稱〔一般人也如此認為〕所提倡者為「新公共行政」〔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它對公共行政的研究及獨立成為一門學科,具有一定的貢獻。

㈡新公共行政的主要論點如下:

新公共行政運動〔又稱明諾溪觀點Minnowbrook Perspective〕一九六八年美國學者瓦爾多〔D. Waldo〕召集三十三位年青行政學者探討公共行政所面臨之問題及未來發展趨勢,而提出下列幾項論點:新公共行政的主要論點,可歸納成為以下五項:

⒈主張入世相關的公共行政:

今後應研究與環境有關、與社會有關,及與行政人員有關的問題,不應再局限於「學術象牙塔」中不問蒼生。

⒉主張後邏輯實證論

⑴反對邏輯實證論的「價值中立論」,主張單純的事實研究是不夠的,還要關注價值及規範。行政學者與其他社會科學家應以其專業知識與良心從事價值判斷,強調「社會公道」〔Social Equity〕及「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的重要性。反對價值中立,行政學者應從事價值判斷,強調社會公平、正義及扶助弱勢團體。

⑵這項主張是新公共行政與當時主流行政學或傳統行政學之最重要差異所在,行政的目的是如何促使社會公道的提升:社會公道是指政府的服務及管制要一視同仁,肯定並強調行政人員的決策與執行責任,公共管理要回應民眾的需求,並做好變遷管理。

⒊主張適應環境的動盪不安情況

未來環境的動盪不安是可預期的挑戰,行政理論與實務應坦誠公開地面對實際問題,鼓勵外界與政府的互動關係,去解決問題。

⒋主張建構新的組織型態:

傳統的科層體制有穩定或超穩定的能力,但顯然已經不足以滿足當代社會之參與式管理、服務對象取向、行政人員價值判斷、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的新時代需求。為實現社會公道,政府的組織型態應嘗試改變,甚至以實驗方式均無不可。如協和式組織。

⒌主張發展以服務對象為重心的組織:

服務對象與政府機關的互動非常重要,行政人員應比以前表現出更好的服務對象忠誠感及計畫忠誠感。

⒍主張行政人員應體現下列價值:

⑴堅持更寬闊的社會公平。

⑵關切更廣泛的政治參與。

⑶追求行政理論與實務的規範意義。

⑷致力於知識與實踐的整合。

⑸正視多元化主義〔Pluralism〕的缺失。

⑹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與經驗論〔Empiricism〕的限制。
 
出自:奇摩知識

沒有留言: